close

從文藝青年跨足藝能界,蔡康永左手玩藝文,右手搞娛樂。以前他主持《真情指數》、《今天不讀書》,總能將受訪人的內心世界牽引出來,或將嚴肅知識談得有趣;這幾年《康熙來了》中,他犀利直率、諧而不謔的風格更蔚為風潮。

蔡康永的人氣,從他為新書《蔡康永的說話之道》宣傳所辦的校園演說可見一斑。幾個小時前就有人排隊,為了讓人潮進場,演講足足延遲了半小時以上,連講台上也席地而坐、擠滿了「搖滾區」的聽眾。

這些學生,都渴望學習蔡康永的說話之道。

學說話就是學做人

為何要談「說話」?蔡康永開宗明義點出:「貴人不一定能改變人生,外表不一定會決定魅力,但生活種種:報告、開會、道歉、要求加薪、演講、傾聽訴苦,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,就是你會不會說話,你有沒有能力去想像,聽你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情,想聽到什麼。」

蔡康永強調,說話不只是「術」。從小在人情世故複雜的大家庭成長,他覺得,「透過研究說話,你會比較根本的搞清楚自己跟別人的關係,搞清楚自己跟別人在想什麼,還有,最重要的,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」

用一句話來歸納,就是:You are what you say(你怎麼說話,決定你是誰)

他的理論是:說話形塑自我。說話謹慎,或注重說話品味,才能因此成為謹慎或有品味的人;嘴上愛抱怨,久而久之也將愈來愈像「怨女」。說話既然決定你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與命運,當然要在乎。連帶地,他詮釋「說話之道」時,也從人性出發。

以《康熙來了》為例,「大家一定覺得《康熙來了》是挖人隱私的節目,希望來賓說愈多愈好。錯!其實我最常做的事,是在保護、阻止某些人說得太多。」有時來賓在現場失控「爆料」,蔡康永就會帶著小S設法把話題引開。

難怪小S在他新書推薦序中說:「做自己跟沒禮貌常常是一線之間,」形容蔡康永:「跟他聊天絕對不會被刺傷,還會被附加的一兩句小誇獎逗得心花怒放,又感覺真誠不滑頭。」

的確,蔡氏風格就是慧黠、世故、貼心,但不尖酸刻薄。

所謂「會說話」,是不是常要昧著良心,說些虛偽的話?蔡康永露出促狹的眼神,「是虛偽一點好,但說不上昧著良心吧!」

生活中,面對諸如「我最近是不是胖了?」、「我新剪的髮型如何?」這類問題,大可毫不猶豫的回答:「不會呀!」、「好看極了!」多稱讚別人讓聽者開心,並無損於「良知」。

故事永遠比道理吸引人

除了不傷人,要把說話變成自己的特色,進階版還得做到學會「說故事」。

蔡康永認為,很少人會被道理說服,都是被故事吸引:「我想這跟人類原始的生存之道有關,原始人也是靠著故事的講述來傳播生存之道。」

一個好故事,會讓聽者忍不住問:「後來呢?」要不就是:「怎麼會這樣?要練習這種「懸疑式」說話,可沒事多找朋友練習,例如在每個段落稍作停頓,若對方一直問:「後來呢?」那表示成功了;若對方不斷分心,就該換個方式說故事了!

人生無處非故事,他進一步形容,「當你說『我希望中一億樂透』時,心中同時也在編造中樂透後要如何使用這些錢;當你跟一個女生求婚,也不可能說『嫁給我吧!』然後就沒下文了,你會進一步去描繪『我們以後會有幾個小孩』、『我會買一棟豪宅給妳』.....之類的故事,故事說得愈好,成功機率愈高。」

推到極致,蔡康永說,人生就是對自己講的故事,學會說故事,就是為自己編造更美好的人生劇本,「說話之道」如同另一張臉,怎能小覷!

「把別人放在心上」的溝通法

蔡康永強調,說話之道,是把對方放在心上,因為「靠語言確認了彼此的存在,此刻語言最美。」你可以嘗試這些方法:

1. 懂得認輸。遇到別人意見與你相左,可語帶保留,迂迴提醒,甚至認輸無妨,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,人緣留給自己。

2. 不要一直說「我」。多說「你」或「他」,才能不斷把話題丟給對方,讓對方暢所欲言,成為一個超級上道的人。

3. 把對方看在眼裡。

敢開口+說對話購買

但不是像「驗屍」那樣緊盯著看,而是三不五時、帶著情感「望著」對方,讓彼此的電流傳遞;然後帶一點「觀察」,留心對方的舉止與需求,讓他感覺時時「被重視」。這點,約會時格外受用!

4. 不想交淺言深的話,應該避開某些地雷。像財務、感情,或政治、宗教這類對方可能有強硬立場的話題,容易起爭執。

5. 讚賞。觀察對方最渴望被肯定的部份。

2010-07 Cheers雜誌118 作者:吳永佳

 

養人脈8大禁忌

 

儘管社團互動,不像職場上充斥著利害關係,但要能交流,進而連結成人脈,前提還是得靠扎實的「信任感」。

 

偏偏這充滿潔癖,且需小心呵護的「感覺」,建立起來曠日廢時,卻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悉數摧毀。以下8個在經營社團人脈交際時常見的禁忌,條條戒律,不可不慎。

 

只想做生意

 

到社團中做生意,可能是很多人的目的,但常常弄巧成拙的不是銷售本身,而是銷售的心態。

 

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執行董事李潤之提醒,經營人脈應先思考「做人」,「金錢」才會變成結果,且源源不絕。若把拉生意擺在前面,不僅做人不成,還會得罪一群人。「因為每個人都有專業,都懂得觀察,沒人願意當被你耍弄的小白兔!

 

不努力學習

 

《超強人脈術!》作者本田直之指出,成為「讓人想認識的人」的必要條件,就是隨時充分學習。

 

因為「貢獻」的入門是「情報分享」,靠的就是好的閱讀習慣與專業的精進,若你缺乏學習力,不僅無法提供新知,傳授能力也相對匱乏,久而久之,發現你總是言之無物,別人就不想多花時間與你閒磕牙。

 

看高不看低

 

很多人在社團中,誤以為多結識有名有權的人,對自己越有利。

 

事實上,職位越高或越有名的人並不等於有用的人脈,即使勉強與這些人搭上邊,但因自己所處的位置相差懸殊,能貢獻給對方的資源也不對等,彼此關係可能淪為一味求助的單向往來,很難持久。在本田直之看來,反倒是與自己頻率、心靈層次、目標相符的人往來,就像投資未上市股票一樣,若肯用心耕耘,未來的爆發性會更大。

 

說的比做的多

 

社團裡常會出現一種人:善於炫耀自己的財富、頭銜與人脈,習慣承諾別人,說得頭頭是道,卻又在需付出的關鍵時刻,拔腿閃人。

 

剛開始別人會因他的口才便給,以及口頭上的善意與他親近,但社團不只有檯面上的杯觥和諧,檯面下的議論紛紛,很快就會戳破他的一貫伎倆,因為這種小聰明往往禁不起時間的試煉。

 

不守信用

 

既然「信任感」是社團人脈的基石,平日若不注意相處細節,一旦累積起來,就可能出其不意讓人脈橫生波瀾。

 

例如該出席聚會不是遲到早退,就是放鴿子不來;或是該你負責擔綱的活動,卻因自己工作繁忙一延再延,終至品質凌亂不堪。

 

雖說社團的種種表現,不會影響到你的職場分數,但是看在同業的社員眼裡,你在業界的口碑就可能因此大打折扣。

 

愛抱怨計較

 

鴻利全球公司產品研發部產品經理、行雲會現任會長張琇惇發現,在職場愛抱怨計較的人,進到社團同樣舊習難改,他們會在乎付出的金額、時間,能不能快速就有回報,卻對別人的奉獻視而不見,甚至挑剔連連

 

這類型的人通常渴望掌聲,但因少了熱情的溫度,反而讓人脈離他更遠。

 

公私不分

 

很多人喜歡在社團裡尋找創業的夥伴,但當「錢」這個因素端上檯面,人心隱微的那一面就更需要看透。

 

其實,從一些小動作觀察屬意的對象,就能見微知著。例如,對方是不是在金錢觀上特別放不開,常常利用社團資源做自己的人情,或是管理帳目時,總是交待不清。若在小地方如此,未來對於合作的事業,他必定也會重蹈覆轍。

 

訂閱

 

觸碰敏感議題

 

台北市中國青年創業協會常務理事鄭夢華特別提醒,社團裡儘管彼此情誼再深,有幾個地雷區還是不碰為妙,一是政治,二是宗教,三是借貸,四是畸戀。

 

因為這4個敏感議題,不僅壁壘分明,好惡相當主觀,還可能因成熟度不夠,互相攻訐,好氣氛蕩然無存,甚至弄到玉石俱焚。

 

2008-12 Cheers雜誌99 作者:祝康偉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eggy 的頭像
    Peggy

    越過山的那頭

    Pe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